玉女煎 一、方剂溯源 1. 经典出处:
《景岳全书·新方八阵·寒阵》:
治水亏火盛,六脉浮洪滑大,少阴不足,阳明有余,烦热干渴,头痛牙疼,失血等证。
2. 历代注疏: 张景岳: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。
石膏、知母清阳明有余之火,熟地、麦冬滋少阴不足之阴,牛膝引火下行。
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:“阳明温病,气血两燔,玉女煎去牛膝加玄参主之。
李可老中医:此方加附子、山萸肉,可治阴损及阳、虚火上浮之戴阳证;
合引火汤,疗龙雷火动之咽痛。 二、药物解析(以《神农本草经》为基,参后世发展) 1. 石膏(《本经》名“石膏”): 《本经》:“味辛微寒,主中风寒热,心下逆气,惊喘,口干舌焦。”
清阳明气分炽热,李可治高热烦渴常用至60-120g,配粳米护胃。 2. 熟地黄(《本经》名“干地黄”): 《本经》:“味甘寒,主折跌绝筋,填骨髓,长肌肉。”
滋肾填精,壮水制火,李可治精亏髓空常配砂仁6g防滋腻。 3. 麦冬(《本经》名“麦门冬”): 《本经》:“味甘平,主心腹结气,伤中伤饱,胃络脉绝。”
养阴清心,润肺胃之燥,李可治阴虚燥咳常配天冬15g。 4. 知母(《本经》名“知母”): 《本经》:“味苦寒,主消渴热中,除邪气,肢体浮肿。”
清肺胃伏火,合石膏增强清热之力,李可治消渴常配黄连6g。 5. 牛膝(《本经》名“牛膝”): 《本经》:“味苦酸平,主寒湿痿痹,四肢拘挛,膝痛不可屈伸。”
引火下行,通经活血,李可治虚火上炎常配代赭石30g镇逆。 三、六经方证解析 1. 病位:
阳明经(胃热炽盛)与少阴经(肾阴不足)同病。
2. 病性:
本虚标实,阴虚为本,火亢为标,水火失济。
3. 核心脉证: 主脉:左尺细数(肾阴不足),右关洪大(胃火亢盛);
舌象:舌质红绛少津,苔薄黄或光剥;
鉴别要点:
与白虎汤证相别:彼为纯阳明气分热盛,无阴虚之象;
与六味地黄丸证相别:彼纯属肾阴亏虚,无阳明实火。 四、临床运用拓展 1. 经典应用: 阴虚胃火牙痛(牙龈肿痛、齿衄);
消渴(糖尿病)上消证(烦渴多饮);
更年期综合征(潮热盗汗、口舌生疮)。 2. 现代拓展(严守病机): 复发性口腔溃疡:黏膜红赤灼痛,加玄参30g、升麻10g解毒;
甲状腺功能亢进:心悸手抖,加夏枯草30g、牡蛎60g潜阳;
高血压病(阴虚阳亢型):头晕耳鸣,加石决明30g、钩藤15g平肝。 3. 李可学术融合: 阴损及阳:加附子15-30g(久煎)、肉桂6g引火归元;
瘀热互结:加丹皮15g、赤芍15g凉血散瘀;
痰火扰心:加竹沥水50ml(冲)、胆南星10g涤痰开窍。 五、进阶研习 1. 脉证方对应要诀: 三部脉象:
左寸细数:心阴亏损(麦冬加至30g,五味子10g);
右关洪滑:胃火炽盛(石膏加至90g,知母15g);
双尺沉细:肾精不足(加龟板30g、鳖甲30g填精)。
脉势动态:服药后脉由洪转缓为火降阴复,若反见虚大,需防气随阴脱。 2. 药症对应精要: 石膏-熟地比例:
火盛阴伤:石膏60g,熟地30g(2:1);
阴亏为主:熟地60g,石膏30g(2:1),李可治虚阳浮越常用此比例;
牛膝-代赭石配伍:
引火下行:牛膝15g配代赭石30g,治虚火上冲之头痛。 六、历代医家方论辑要 张景岳:“少阴不足,阳明有余,非此不能壮水制火。”
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》:“肾虚胃燥,玉女煎加鲜石斛、梨汁,取甘凉濡润之效。”
李可老中医:“虚阳浮越,面赤如妆,此方加附子、油桂,可引火归元;
遇血热妄行,合犀角地黄汤凉血散瘀。” 七、临证要点总结 1. 禁忌证: 脾胃虚寒(便溏畏冷、舌淡苔白)禁用,恐寒凉伤中;
纯实热无阴虚(苔黄厚燥、脉洪大有力)慎用,需先清阳明。 2. 现代剂量换算: 原方比例:石膏15-30g,熟地9-30g,麦冬6g,知母5g,牛膝5g;
现代常用量:石膏30-90g,熟地15-60g,麦冬15g,知母10g,牛膝10-15g。 3. 煎服法: 石膏打碎先煎30分钟,牛膝后下;
李可经验:阴虚重症加乌梅30g、山萸肉60g酸甘化阴。 此方为“壮水制火”之典范,体现了“清补并施、引火归元”的治法精髓。
临证时须紧扣“阴虚火旺”之病机,凡见上热下虚、水火失济者,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化裁。
现代应用于代谢性疾病、免疫亢进等病症时,尤需注意“阴液存亡”之关键,以脉证为凭,方能力挽狂澜,复其既济之常。
林佳明,主任医师。
欢迎加微信一起学习交流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十大股票软件排行榜揭晓,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入口,配资可信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